李镇西:邓万霜——给孩子留下温馨记忆
(我为邓老师拍的课堂照)
2007年1月快放寒假的时候——当时我到这学校当校长刚刚半年,我收到学生一封信——
尊敬的李校长:您好!
我是2008届9班的语文科代表詹雪。这次给您写信,主要是代表所有的同学向您请求,请求您下学期开学后让邓万霜老师继续担任我们班的语文老师。
邓老师是因为特殊原因而暂时离开了我们班的。我们很想她,很想她。我们习惯把她的笑声当作最美妙的音符,因为我们完全融入了她的宽容与关爱之中。“是一滴滴的泪水,一张张的笑脸,一份份感动所凝结成的爱与信任的宫墙……”对她的思念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我是她的科代表,也是平时离她最近的人,当我有什么烦恼的时候,我会写成小纸条塞进她桌前的一个陶瓷(摆件)里,然后向她说一声,“邓老,老地方!”然后默默地等待着她的回信。每次都能等到。有了她的支持与鼓励,我因而更坚强地面对了很多事。她跟我讲她是最幸运的老师,因为有我。而我想说,我感到我是最幸福的学生或者说是科代表,因为有她。
离别的那天,不记得我哭了多久,写了很多信给她。她回了我,说希望我能把学习搞上去,不要拖垮了学习。还说让我在这里等她。她相信我们还能再次合作的……这么久了,我何尝不是这样记着她的教诲,因而我没有拖垮学习,而是稳住了前几十名。我希望她回来的时候我能够对她说:“邓老,我没有令自己失望,也不会让您失望!”
不说我自己了,班上其他同学也都一样,他们等着邓老回来,等着她回来的那天。时间飞逝,现在已经快过去了一学期了。想到同学们的期盼,我决定给您写下这一封请求书。我相信,您会同意的吧,毕竟,这是灵魂的请求,是48颗强烈跳动的心的请求。
祝您万事如意,每天都开开心心的,还有,注意休息哦!
詹雪及初二9班全体同学(签名)
2007年1月6日写
凑巧的是——也许并非“凑巧”而是“蓄谋已久”——上午读到学生这封信,下午便有一批家长来了。他们说他们是初二(9)班的学生家长,他们代表该班的全体家长强烈要求学校将邓万霜老师重新安排到这个班任教并当班主任。
没有想到,从没见过面的邓万霜老师竟然是以这样的方式进入我的视野的。
之所以说“从没见过面”,是因为半年前我来这学校做校长时,邓万霜老师已经回家生孩子度产假了,这也是学生信中所说的“特殊原因”。
第二学期开学第一天,我走进了初二(9)班教室。同学们用特别热烈的掌声欢迎我。我知道,孩子们们是以这种方式感谢我把邓老师“还”给了他们。
我问大家:“上学期同学们给我写了一封信,要求邓老师回到初二(9)班,我回大家的信没有?”
同学们摇头,说:“没有回信。”
我说:“错了!我是回了信的,但我不是用笔写的回信,而是用行动回的信。因为我把邓老师还给大家了,让邓老师回到了你们的身边!”
同学们又鼓起掌来。
我说:“就学校工作安排而言,动一个老师就牵涉到其他老师其他班,但是,我被同 46 32939 46 15262 0 0 4030 0 0:00:08 0:00:03 0:00:05 4030们对老师的感情感动了,因此无论困难再大,我也让邓老师回到初二(9)班!现在邓老师回来了,那就要看你们的行动了,你们以怎样的精神面貌和怎样的成绩来迎接邓老师呢?我相信班上的同学们都是好同学,邓老师也是好老师,一个班的好同学和一个好老师,一定能够创造出好成绩!我期待着大家!”
说实话,那时我对邓万霜还不够了解,因此我心里多少有些疑问:她是怎样一位老师,居然受到孩子们及其家长的如此厚爱?
现在,六年过去了,我彻底信服了邓老师。她的确有资格赢得孩子们的爱戴!
邓老师的课有一种特有的魅力。她曾写过一篇教学随笔,谈到她的一个课堂片段——
在教学《桃花源记》的时候,初二·(一)班的同学们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敖同学提出:“请问文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是什么意思?”下面立即有几位同学举起了手。有一位同学就说应该理解为:这个人把自己听到的事都详尽地说给(村人),(村人听了后)都感到很感叹和惋惜。大家也都赞同这样的理解。
这时,我趁机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那么,同学们能否说说此处渔人究竟对村人说了哪些方面的事?而村人又为什么会感叹和惋惜呢?”
这个问题对同学们来说好像有些突然,但是很快也就有几位同学举起了手。
第一位同学说:“我觉得应该说的是:原来外面发生了那么多事,可惜我们都不知道。所以他们很惋惜。”
第二位同学说:“我觉得应该说的是关于这些年外面朝代的更替,而村人感叹和惋惜的是这期间老百姓所受的苦难。”
第三位同学又说:“我觉得应该是说他们在这里待得太久了,对外面的世界的巨大变迁不得而知,因此感到惋惜。”
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于是我便问全班同学:“你们觉得这几位同学谁的理解最合理?”结果下面的同学却仍是各执己见。
于是我提醒同学们说:“请同学们结合原文语句仔细思考,看什么样的想象才是最合理的,最符合这篇文章的原意?其实文章里有原话可以作为你思考的依据的。”
于是同学们又回到文中,这时有同学小声在下面说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顺势再问:“为什么?”
这个同学有些胆怯地回答说:“如果是因为不知道外面的变迁而惋惜的话,村人就不会说出‘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这句话了。”说到此,他似乎不知道该怎么继续说下去。
这时另外一个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看来他已经明白了。他又补充到:“村人这样说的目的就是不希望他们宁静幸福的生活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他们不可能会因为不知道外面的变迁而感到惋惜的。”
此时我感到我已无需赘言,学生的发言都很精彩,思考也很到位。因此,我只说了这样的话:“请让我们用真诚的掌声来感谢以上几位同学的精彩发言。”
最后我做了这样的点评:“所以我们应该有丰富的想象,但是我们的想象要合理,要符合文章的实际。因此,我们哪位同学的想象是最合理的呢?”同学们都说是第二位同学的想法最合理。
虽然原本计划的这部分的点拨一点也没有用上,但是我却感到如此轻松和幸福,因为学生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表达才应该是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
这个场景让我感触的是,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一定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一定要提供一个能让学生充分思考、思维碰撞的平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一个理解和内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被动吸收知识。而且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其学习效率。这其中需要我们老师能准确把握这转瞬即逝的机会,切忌心急,应该引领学生慢慢体会,慢慢理解,无论对错,必须是学生自己的表达。
尊重学生,激发碰撞,使课堂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让每一个同学的大脑都不知不觉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这就是邓老师的语文课。
课堂是漂浮于热闹的表面还是真正深入的研讨,往往取决于教师能否敏感地捕捉到有价值的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跳起来摘到那个苹果”,这样的苹果是最甘甜的。邓老师这个课堂片断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她把学生的发散思维成功地引导到了语文文本的研读上,并最终实现了发散思维的凝聚结晶。这是每一位追求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所应该修炼的课堂技艺。
邓老师的智慧与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她当班主任也同样是一把好手。为了写这篇文章,昨天我请她到我办公室聊天。
我说:“邓老师在我眼中,总是那么好的脾气,你性格真好,而且低调。我想问,你发过学生的火没有?”
她想了想,说:“几乎没有,没有。”
我们学校有的学生是相当调皮相当令人头疼的,可邓老师居然没发过火,这不仅仅是因为爱,或者说主要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智慧。
我问邓老师:“你做班主任,最得意的事是什么?”
她不假思索地说:“让学生写小组日记。”
她说的“小组日记”,是每个小组的同学轮流每天写,然后给老师看。
我又问:“小组日记写什么呢?”
邓老师说:“什么都可以写!不限内容。写好后交给我,每天我都要看,并选取有意思的内容在班上读。学生非常感兴趣!每次读的时候,教室里的气氛都非常好。学生的写作积极也很高,有同学说,宁肯不完成作业,也要写小组日记。我有一个原则,决不把日记中的内容作为批评学生的依据,所以学生写起来特别放松,没有思想负担。”
邓老师还说:“我现在都还保留着许多孩子写的小组日记。就像你说过的,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一些温馨的记忆!”
我说:“对呀!这样的文字意义是多方面的。第一,是教师进入学生心灵的一个途径;第二,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第三,为他们的将来,也是教师的将来,留下珍贵的记忆;第四,又是一种很自然的练笔,包括积累作文素材。等等。”
应我的请求,今天邓老师特意带了几本已经毕业的学生留给她的小组日记本。中午,我仔细看了看便被真诚朴素的文字打动了:孩子们阳光的心态,他们对邓老师的无比信任,邓老师的宽容与欣赏,还有她对学生真正的爱……
我随便摘两则——
2012年2月19日 记录人:周媛
在这里我要向大家通报一个好消息,那就是杨盛开始和人交往了。
杨盛性格内向,我们为了让他开心,让他融入大家,想了很多办法。今天的体育课上,我们主动和他做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几个人和杨盛一起比沉默(因为杨盛老是一副沉默的表情),如果谁第一个笑,谁就答应杨盛一个要求。几个回合下来,我们大家都乐了,杨盛也哈哈大笑了!
真让人开心啊!
邓老师批道:老师真的为你们感动!
2012年4月19日 记录人:王方
今天邓老师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去了,中午自习课教室里有些乱……邓老师看到这里,也不要生气,因为经过班干部的管理,下午上课纪律就大有好转,自习课也没有老师,但英语课代表组织“达标测评”,她安排得井然有序。邓老师,你应该感到欣慰了吧?
邓老师批道:我觉得非常欣慰的是,你能够说真话,说出肺腑之言,虽然你成绩不太好,但我特别欣赏你待人的真诚,欣赏你对集体的感情!
其实,我这么孤零零地摘录几则,完全无法呈现小组日记本身的精彩。或者说,只有置身于这个集体,才能够真正体会其中的魅力。
由邓老师的小组日记,我想到了我以前让学生写的随笔本,也是让学生自由写作,我每天都看。当时我对学生写随笔本的要求就八个字:“真情实感,随心所欲。”我每天都看,虽然有五六十本,但一点都不觉得累,因为我进入了一个又一个心灵。这是一种幸福。
邓老师正是这样的幸福者。
当教育这片净土都变得些许浮躁与功利的今天,太多的人在抱怨,在骂骂咧咧中过日子,但依然有这样一些老师,他们纯粹而超然地守着自己的麦田——做教育、做真教育,邓万霜就是其中一个。她曾在一篇随笔中这样写道:
“有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抱怨收入太低,常常感叹学生生源太差,也或许会常常对自己的工作不尽如人意而暗暗懊恼。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确实关系着老师们的基本生活质量,但是我们的抱怨,我们的感叹和我们的懊恼又换来了什么呢?生活并没有因为我们的主观情绪而有任何变化。所以,我认为与其这样焦虑着过日子,不如改变我们的心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好工作,这样慢慢地你会觉得生活很充实,你自己很有价值。
同事周艳这样评价邓万霜老师:“从事教育工作14年的她淡定低调,阳光随和,她不急不躁、不温不火,对学生充满了理解和关爱,她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教育的本质应该是爱,教育的奇迹常常源于信任与等待。她的教学工作中一直渗透着这一思想。”
上个月,我在赠给邓老师的生日贺卡上是这样写的——
邓万霜老师:
好脾气,好心肠,好敬业,好低调……嘿嘿,这就是你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
你的朋友:李镇西
2013年2月28日